11月17日,冷空气突袭,油区最高气温从22摄氏度降至4摄氏度,采油一厂下二门集输巡检班班长刘朝晖牵挂着设备安全生产情况。7时30分,他就来到单位,摸温度、看参数、查压力,仔细检查三相分离器的阀门、管线、仪器仪表的运行情况。“‘设备没有‘漏风处’,我们心里才踏实。”刘朝晖说。
超前保温、及时预警、加密“体检”……针对生产区域横跨双河、唐河、新疆、陕西等地,气候不同、地域不同的情况,油田根据生产实际,超前给设备保温,设立冬季“八防”措施落实标准,强化预警措施落实,筑牢冬季安全生产的“防护网”,保障生产设备平安过冬。前10个月,油田给9000多米生产管线捆扎毛毡和硅酸盐,整改隐患258处。
超前防范,给设备早“御寒”
“这起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是没有给生产设备做好保温措施。落实冬季‘八防’部署,咱们得格外仔细。”11月17日8时,在班前会上,采油二厂古城运维班党支部书记盛伟超给员工分享了一个冬季生产事故案例,强调给生产设备保温的重要性。
今年,油区低温天气突发,且持续时间长。油田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9月份,就对所有设备的保温层、电伴热系统等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和测试,建立保温台账,列出需要保温的设备、管线及其保温方式、责任人,提前给设备“保温”。对室外的管线、井口采油树、阀门等油气生产设备,油田用玻璃棉等保温材料制作“御寒服”,并在上面加裹一层用镀锌铁皮或铝皮做的保护层,给油气生产设备提供双重防护。对非连续性生产设备,油田也及时吹扫、排空设备内部的水等液体,确保设备安全状态实时受控。
从9月份以来,油田给863口井油气管线和388台设备做了“保温”措施。
设立标准,防护措施不走样
“螺丝无松动、刹车灵活……”11月18日,在油服中心修井108联队赵39井修井现场,开始作业前,该队党支部书记孙程前对照冬季“八防”标准,首先给设备做安全“体检”。
“这些标准就是安全‘防护线’,执行到位,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孙程前宏亮的声音穿透井场。
孙程前说的标准是油田今年完善的冬季“八防”的标准。今年,油田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历年冬季生产中发现的问题,从集输管线、工艺阀门、电气仪表等重点设备设施入手,逐项完善冬季“八防”的检查标准,并按周考核各单位对标准的执行情况,确保设备设施检查防护不走样,为设备设施高效运行提供了油田指南。
统一的标准、严格的考核犹如给设备上了一道“安全防护锁”。今年前10个月,油田生产设备冬季防护措施落实率达到98%,设备运行时率提升了3.1%。
用好智能“帮手”,防患于未然
11月17日,采油一厂生产指挥中心员工宋鑫通过视频巡检,发现赵泌446平衡块牙块位移、赵安2142尾轴承支架固定螺丝缺失一条等两个异常,立即远程停井,成功避免了两起设备安全事件。
“我们的设备升级后,一个人可以同时远程巡检多口井,安全生产的保险系数高多了。”宋鑫介绍。
油田的生产区域点多、线长、面广。为了确保安全检查不留死角、不漏隐患,今年,油田在开展线下拉网式检查的同时,还创新方式方法,把智能巡检、DeepSeek、AI、红外测温仪等手段运用到安全生产中,让这些智能“帮手”及时有效预警安全生产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实现防患于未然,为冬季安全生产提供智能支撑。
今年前10个月,油田运用智能化手段发现苗头性问题30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