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培训赋能高质量发展

转岗后需要多久才能适应新岗位?采油二厂新庄维护班员工魏守巨用实际表现给出了答案。从热注运行工转岗为集输工,他仅用两个多月。这背后,并非仅靠“熟能生巧”,更得益于一套以“精准”为核心的高效培训体系的有力支撑。

面对“作业风险高、工艺迭代速度快、员工技能需求杂”的现实挑战,油田坚持问题导向,以精准调研员工所需、因材施教提升水平、送培训到一线为抓手,提升全员技能水平,为油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今年以来,油田累计开展定制化培训194场次,覆盖员工9872人次,全员技能达标率达到100%。

从“需求侧”出发,让培训直击关键

这次培训补齐了我石油地质知识体系中的短板,针对性特别强!”10月13日,研究院技术人员高盼盼刚参加完油田一线科研生产技术人员基础理论强化提升培训,感慨道。

此次培训是深入调研后,专门面向一线技术人员开展的精准赋能。

油田环境特殊,岗位类型多样,不同工龄、不同工种的员工在技能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随着油田深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员工对岗位技能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培训必须‘量体裁衣’,才能让每一次培训都直击‘痛点’、精准落地。”油田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郭东波表示。

为此,油田强化需求调研,由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与培训中心联合组建调研小组,深入各单位通过“一对一访谈+技能测评”等方式,建立员工技能档案,详细记录员工的年龄、工龄、持证情况等,全面摸排各岗位培训需求。

同时,油田还对技能鉴定中发现的问题、培训过程中发现的短板弱项进行“逆向溯源”,精准锁定需强化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

此外,针对因改革需要转岗的员工,油田提前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紧密围绕新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采取“高强度、短周期、重实操”的集训模式,配合“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强化训练与跟踪指导,最大限度缩短转岗适应期,确保员工快速胜任新岗位。

从“供给侧”发力,让能力按需提升

同一间教室里,老员工觉得内容太浅,新员工却跟不上节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不同员工开发差异化课程。”10月18日,培训中心干部培训部主任王海超如是说。

近年来,油田坚持从“供给侧”发力,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不同能力的员工,量身定制差异化、个性化培养方案,推动员工能力按需提升。

对新入职员工,油田全面落实集团公司人才强企“朝阳工程”要求,深入推进“英才工程”建设,重点开展形势任务、企业文化、安全规程、基础理论与实操技能等系统化培训,并持续推行“师带徒”机制,安排技术骨干与青年员工结对子,助力他们快速转变角色、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去年入职的新员工中,超80%在8个月内实现单独顶岗。

针对一线操作人员工学矛盾的实际,油田突出实操能力与现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线上学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提升员工在故障判断、设备维护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实战技能,有效缓解工学矛盾。目前,油田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比94.2%。

面向勘探、开发、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油田紧扣增储上产、提高采收率等核心业务,组织高级研修、网络培训、项目研讨等多元学习,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攻关,提高技术创新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对于专家与技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油田通过组织专家深造、大师讲坛等形式,“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专业领域先进理念、前沿知识、重大发现培训,并组织他们到石勘院、石工院等单位交流学习,拓宽专业视野,促进跨界融合。

近三年来,油田集中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其中9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

从“课堂”到“现场”,让知识落地生根

大家看,佩戴空气呼吸器之前,首先要全面检查气瓶压力、面罩、连接部位……”10月9日,在新疆采油厂宝浪集输巡检班,生产主管赵永辉、安全主管付彬恒正认真讲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佩戴方法。

员工在哪里,培训课堂就设在哪里”,这是油田推进“送培训到一线”的核心理念。今年以来,油田针对偏远地区、人员分散的特点,组织各单位组建由技术专家、首席技师构成的培训团队,通过流动课堂、现场课题、技术夜校等模式,推动培训资源下沉,把培训资源直接送到井场、站库。

员工少跑腿,专家多跑路,才能打通员工技能培训的‘最后一公里’。”油服中心工程所副所长张涛涛说。今年,该中心紧盯修井施工现场,员工在操作中出现的短板弱项,及时制定培训课程,把培训课堂搬到施工现场,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培训,为一线作业车组员工及时赋能充电,助力修井施工安全清洁、优质高效。

送培训到一线,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提升了培训实效。前9个月,油田累计开展送培到一线300余场次,培训员工近万人次。


信息来源: 
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