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一厂三项举措稳住老区基本盘

每天到研究院双河地质研究所和技术人员讨论稳产措施,是采油一厂厂长刘宇雷打不动的工作。“每天和我们对接一次上产措施,是刘厂长的‘必修课’。”研究院双河地质研究所所长吴长虎介绍。

采油一厂产量占油田东部产量的近一半,该厂能否控制产量递减对油田稳产至关重要。面对采出程度高、含水高、采油速度低等难题,该厂积极应对,根据老井、新井、措施井等不同问题,开拓老井增产新“赛道”,强化新技术支撑,明确措施增油新方向,设定“老井不递减、措施翻一番、新井高质效”目标。

开辟新“赛道”,严控老井递减速度

双5—平7、双5—平9井是两口含水较高的水平井,受边水影响,该井产量递减很快。8月份,该厂通过增加剩余油富集区能量,两口井产量从3.7吨上升至7.4吨。

解决好“水平衡”问题始终是该厂的重点工作。

经过40多年注水开发后,该厂老井“水淹”严重,老井含水普遍超过95%以上,且受地下注水通道宽窄不一的影响,注水效果大打折扣,导致高含水井“水淹”更严重,“缺水”井却面临“干旱”的危机。

老井是稳产的重要根基,该厂和研究院联合攻关,形成自增能技术、气顶驱、高压差吞驱、稠油降黏复合冷采等新技术,抓实低注入井提速提效工程、低效水平井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控制高含水、提速低含水等措施,完善注水“通道”,有效发挥了水的驱油作用。

用好新措施,多产效益油

9月11日,该厂生产报表显示,双K2509井、T5—3512井等日产大幅度提升。

“这是应用氮气抑水这一低成本增产措施取得的成效。”吴长虎眉眼里透着开心,“开发的时间越长,地下情况越复杂,用常规措施很难高质量解决复杂问题。”

对复杂问题,用返层补孔等常规措施“收成”逐年变差,单井日增油效果从5年前的1吨降至目前的0.54吨,高投入换不来高回报。

“投入的每分钱都要保证效益。”坚持这一原则,该厂先算效益账,明确规定增产措施“四不”标准:单井剩余储量小于0.5万吨的不上、无能量补充的不上、日增油小于1吨的不上,产出投入比小于1.5的不上。

按照这一原则,该厂果断转换思路,运用降黏吞吐、酸化解堵等工艺,实现油井的自我增能、降黏剂对蒸汽的有效替代、注水压力的有效提升,措施成本大幅度降低,作业措施工作量明显下降,措施增油效果稳步提升。

前8个月,该厂实施油井不动管柱中性解堵、增能吞吐、微生物降黏等措施72井次,阶段增油2077吨,减少作业投入497万元,降低作业占产380吨;对水井实施不动管柱增注18井次,增注6.8万立方米,减少作业8井次,节约作业成本230万元。                     

攻关新技术,拓宽新阵地

“新井犹如一支队伍里的年轻力量,是增产的‘后备军’,必须发挥好它们的增产作用。”9月11日,该厂党委书记王登辉一个形象的比喻强调新井对增产的作用。

目前,剩余油大多集中在难开采的低品位区域,要采出这些剩余油,必须有一套“撒手锏”技术。针对已经部署的新井,该厂借鉴其他兄弟单位的开发经验,组织地质、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构建砂体、流线、构造一体化分析模式,协同推进剩余油富集区老井补能与新井采油。前8个月,新井初期日增油35.6吨,累计增油3844.3吨,增储92.88万吨。

同时,该厂未雨绸缪,积极储备产量“后备阵地”,对中深层低渗透稠油,难采储量、沉睡多年的稠油等,运用高压差吞驱协同增能等新技术,实现增产阵地有效接替,夯实稳产根基。


信息来源: 
2025-09-19